张岩
这两年,京城百姓参加健身的人数大增。然而热情而庞大的健身队伍却没能让公共体育馆的馆长们脸上浮出笑容。 北京市体委场馆处范处长说:北京有一大批体育场馆是在亚运会时建起来的。当时只考虑到体育场馆的比赛和训练作用,没有考虑到日后的休闲、健身等经营项目。比如,几千个座位、几条大通道就陪着几个羽毛球场。这种情况,开场就是赔钱,不开也要赔钱。 目前大多数体育馆在对外开放时,采取的都是准成本经营,即:收上来的钱(如门票等)仅够维持体育场馆日常的基本开销。而要攒下一笔钱,用于场馆的大修或做一些长远打算,则不大可能。如,某体育馆每年赚钱在200多万左右,而其每年的支出也是这个数字。其中仅电费每年就占了60%左右,大修的费用根本无从谈起。由于收支相抵,没有积累,目前场馆设施的使用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破坏性的使用。 虽然国家要求公共体育场馆自收自支,但又似乎没有真正放开手脚经营。公共体育场馆在接受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同时,又难以把一切都承担起来。 前不久,北京市一家著名体育场馆的暖气管爆了。场馆拿不出几十万的维修费用,于是国家掏了40万元,维持了该体育馆的正常运行。而北京市的亚运场馆都已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也都到了大修的年份,比如屋顶、配电器,其中每一笔的花销都在几十万至上百万元。据业内人士估计,这笔钱国家仍要出大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场馆不是自己的。目前各体育场馆无论是个人承包,还是合作经营,都是只有馆的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